家長網
家長網  /   歷史名人  /  夏商周朝  /  孫臏為哪一國效力

孫臏為哪一國效力

時間:2023-10-25 14:23閱讀數:1184

戰(zhàn)爭是朝代更迭必須要經歷的事,在古代,軍事學家顯得尤為重要,孫臏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學家,被齊國重用,寫下《孫臏兵法》巨著,強調戰(zhàn)爭勝負關系社稷安危,被歷代統(tǒng)治者推崇。

孫臏為哪一國效力

孫臏當然是為齊國效力。孫臏是孫武后代。身長七尺約為161cm與龐涓同學兵法,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,騙孫臏到魏,用刖刑(即砍去雙腳),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后,被齊威王任為軍師,馬陵之戰(zhàn),身居輜車,計殺龐涓,大敗魏軍。

著作有《孫臏兵法》。孫臏功成身退。隱居后病死或無疾而終。馬陵之役,齊軍大破魏軍。魏軍主帥龐涓自殺,魏太子被生俘。齊國取代魏國,成為霸主。但是,齊國內部卻產生了矛盾。丞相鄒忌嫉妒大將田忌功勞,陰謀陷害其謀反。

孫臏曾建議田忌先發(fā)制人,捉住鄒忌面君。但以國家利益而且死忠齊君的田忌擔心引起內亂,不肯動手。最終田忌被排擠,得不到任用。

孫臏見此,自覺留下無益,而且經歷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爭斗之后,產生歸隱之意。最終引退。

一說跟從其老師鬼谷子的足跡引退鬼谷。

一說帶領門下弟子,一邊躬耕,一邊整理兵法。

孫臏為什么被挖去膝蓋骨

在傳說中,孫臏和龐涓都是神秘莫測的鬼谷仙師的弟子。孫臏是齊國人,而龐涓則是魏國人。在學藝之時龐涓比孫臏的領悟能力要差一些,所以學得的本領也就不如孫臏。

龐涓在鬼谷仙師那里完成了學業(yè)之后,便下山尋找入仕為官的途徑去了,不久便得到了魏王的賞識與重用。龐涓善于行軍打仗,為魏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!

孫臏在學習期滿,深造完畢后,便也下山去尋找入仕的機會。恰好遇到老同學龐涓的召喚,于是他便去投奔龐涓了。起初龐涓還是很熱心的向魏王引薦孫臏的,孫臏也開始吸引到了魏王的重視,逐漸地魏王有重用孫臏之意。

恰在此時,龐涓的原本就對孫臏有所妒忌的心理產生了變化:他開始害怕起孫臏被魏王重用后,會動搖自己在魏國的地位。于是便開始偷偷的向魏王進讒言,陷害孫臏。

說孫臏是齊國人,是絕對不會向著魏國的!一旦魏齊兩國為了爭奪利益而發(fā)生沖突,則孫臏反而會成了齊國安插在魏國的臥底。為了消除隱患,魏國不能任用孫臏,但也決不能放他走,以免將他送給別的國家,反過來對付魏國。

龐涓的讒言,令處于爾虞我詐的戰(zhàn)國亂世之中的魏王,信以為真,他竟然決定要處死孫臏!而龐涓為了詐出孫臏所掌握的《孫子兵法》,反為孫臏“講情”。請求魏王將孫臏處以“臏刑”——挖去膝蓋骨!使其無法站立與行走,這樣孫臏自然也就沒法危害到魏國了!

就這樣,孫臏就在老同學龐涓的陷害之下,變成了無法站立和行走的廢人!這就是孫臏為何被挖去膝蓋骨的原因所在。

孫臏的主要思想

孫臏的主要思想是:重戰(zhàn)、慎戰(zhàn)、備戰(zhàn)。強調戰(zhàn)爭勝負關系社稷安危,“不可不察”;“樂兵者亡”、“利勝者辱”,不能不慎;必須做到“有義”、“有委”、“事備而后動”。具體如下:

在戰(zhàn)爭觀方面,孫臏主張重視、慎重地對待戰(zhàn)爭。他強調戰(zhàn)爭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,只有以強有力的武力作為保障,才能夠使國家安定、富強。

但是他反對窮兵黷武,指出作戰(zhàn)勝利能夠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(zhàn)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、危害社稷,一味好戰(zhàn)必然會滅亡,自取其辱,所以必須慎重地對待戰(zhàn)爭,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。

孫臏主張積極地做好戰(zhàn)爭的準備工作來獲得勝利,這樣才能做到以戰(zhàn)爭抑制戰(zhàn)爭。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條件是決定戰(zhàn)爭勝負的基礎,“強兵”必先“富國”,只有具備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作為后盾才能做到“事備而后動”。他又指出民心軍心是取得戰(zhàn)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,所以戰(zhàn)爭必須順應民心軍心,要做到“得眾”、“取眾”。

戰(zhàn)爭觀:針對戰(zhàn)國中期七雄并立、諸侯割據、混戰(zhàn)不已的現實,充分肯定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,明確提出“戰(zhàn)勝而強立,故天下服矣”的思想,主張用戰(zhàn)爭手段實現國家的統(tǒng)一。

孫臏(生卒年不詳),本名不詳(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為孫伯靈),出生于阿、鄄之間,華夏族,戰(zhàn)國時期齊國軍事家,是孫武的后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