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網(wǎng)
家長網(wǎng)  /   歷史名人  /  宋元名人  /  晏殊的生平經(jīng)歷概括

晏殊的生平經(jīng)歷概括

時間:2023-12-25 16:06閱讀數(shù):456

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,因此涌現(xiàn)出了不少文人才子,名相晏殊便是其中一位。然而,晏殊并不像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一樣郁郁不得志,他在仕途上可以說是順風順水,頗為傳奇。

晏殊的生平經(jīng)歷概括

公元991年出生。

公元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朝廷。

公元1005年參加殿試,受到宋真宗嘉賞,賜同進士出身。

公元1006年其被召試于中書,事后轉(zhuǎn)任太常寺奉禮郎。

公元1008年調(diào)為光祿寺丞,再任集賢校理,因父親去世,回臨川服喪,服喪期未滿,就被召回任職,不久,因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(jié)束后再任職,未被允許。后調(diào)太常寺丞。

公元1018年任升王府的記室參軍,再遷為左正言、直史館,同年九月升王被冊立為皇太子,改名趙禎,晏殊也遷升為戶部員外郎,兼太子舍人,不久后又任知制誥、判集賢院。后相繼被調(diào)為翰林學士,充任景靈宮判官、太子左庶子,兼判太常寺、知禮儀院。

公元1022年真宗駕崩,任宗即位,仁宗年幼,晏殊提出“垂簾聽政”的建議,劉太后聽政,他得以升任右諫議大夫兼翰林侍讀學士,后得到劉太后加恩,授官給事中、景靈宮副使,判吏部流內(nèi)銓。

后進升為禮部侍郎、知審官院、郊禮儀仗使,再遷樞密副使,自禮部侍郎轉(zhuǎn)授刑部侍郎。

公元1027年因反對劉太后旨意以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,數(shù)月后改知應(yīng)天府,創(chuàng)作《踏莎行·碧海無波》:

碧海無波,瑤臺有路。思量便合雙飛去。當時輕別意中人,山長水遠知何處。綺席凝塵,香閨掩霧。紅箋小字憑誰附。高樓目盡欲黃昏,梧桐葉上蕭蕭雨。

公元1029年授兵部侍郎、資政殿學士、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(jiān)。

公元1031年升任三司使。

公元1032年改拜參知政事,加尚書左丞。

公元1033年劉太后去世,仁宗親政,被外放為禮部尚書、知江寧府,旋即改知亳州。

公元1036年帶刑部尚書銜徙知陳州,創(chuàng)作《訴衷情·芙蓉金菊斗馨香》:

芙蓉金菊斗馨香。天氣欲重陽。遠村秋色如畫,紅樹間疏黃。流水淡,碧天長。路茫茫。憑高目斷。鴻雁來時,無限思量。

公元1038年重新被召入朝,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,任三司使。

公元1040年被遷知樞密院事,同年九月加檢校太傅,正式擔任樞密使,后加拜檢校太尉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
公元1042年以刑部尚書、集賢殿大學士、樞密使加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正式成為宰相。

公元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,遭彈劾,以工部尚書出知穎州。

公元1045年在穎州,改刑部尚書。

公元1049年自穎州移知陳州,八月自陳州徒知許州。

公元1050年遷戶部尚書,以觀文殿大學士出任永興軍(今陜西西安)節(jié)度使。

公元1053年自永興軍徒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,轉(zhuǎn)拜兵部尚書,勛階進至開府儀同三司、上柱國,封臨淄公。

公元1054年為仁宗講經(jīng)釋義,每隔五日覲見仁宗一次,仁宗仍以宰相的規(guī)格相待。

公元1055年晏殊病逝,贈官為司空兼侍中,賜謚號“元獻”。

晏殊蝶戀花原文及賞析

原文

《蝶戀花·六曲闌干偎碧樹》

六曲闌干偎碧樹。楊柳風輕,展盡黃金縷。誰把鈿箏移玉柱。穿廉海燕雙飛去。滿恨游絲兼落絮。紅杏開時,一霎清明雨。濃睡覺來鶯亂語。驚殘好夢無尋處。

賞析

整首詞詩人由寫景始,由寫人終。寫景抓住春天的特指,但有富于變化,在變化中蘊含了作者的情感,寫人先寫人物的行動,把細箏移玉柱,但穿簾雙燕卻勾起了主人公無限的傷感,成為全詞感情轉(zhuǎn)折的基點。

再寫人物的心理,“驚殘好夢無尋處”,直接抒發(fā)主人公內(nèi)心的傷感。整首詞寫景與寫人相互交融,通過穿簾的雙燕,亂語的“黃鶯”、“游絲”、“落絮”“清明雨”,使人物的心理活動步步呈現(xiàn),達到了情與景的高度統(tǒng)一,但又含而不露,堪稱“金碧山水,一片空蒙。”

全詞在藝術(shù)風格上語言明麗,用意婉曲。

晏殊的軼事典故

晏蘇聯(lián)姻

晏殊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,他的生活中有許多軼事典故。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他與蘇軾的友情。晏殊與蘇軾是好友,兩人經(jīng)常一起飲酒作詩,互相切磋詩詞技藝。

有一次,晏殊邀請?zhí)K軾到家中作客,兩人飲酒作詩,晏殊見蘇軾才情出眾,便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蘇軾。這個故事被稱為“晏蘇聯(lián)姻”,成為了文壇的一段佳話。

一字千金

據(jù)說,晏殊曾寫了一首詞,其中有一個字寫錯了,他將這個錯字涂掉后,重新寫上正確的字,然后將這首詞賣給了一位富商。富商看到這首詞后,被其優(yōu)美的詞句和深沉的情感所打動,愿意出高價購買。

當他知道這首詞中有一個字是晏殊親自涂改后,更是覺得這是一件無價之寶,于是將價格提高了十倍。這個故事充分展示了晏殊的詩詞才華和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