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的三個主要思想
孟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《孟子》是儒家的經典著作,《孟子》中提出的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“富貴不能淫”等學說,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孟子的三個主要思想
一、性善論
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,是他的人類性善論?!靶陨普摗笔敲献诱勅松驼務蔚睦碚摳鶕?,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(huán)節(jié)。
他認為“仁、義、禮、智”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,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?!靶陨普摗笔且惶孜ㄐ闹髁x的說法,不過,孟子以“性善論”為人們修養(yǎng)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;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。
二、道德論
“仁義”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。孟子所說的“仁義”,是有階級性的,是建筑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。但是,他反對統(tǒng)治者對庶民的剝削,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(zhàn)爭。
三、政治及經濟方面
孟子著重發(fā)揮了孔子的“仁學”思想,提出了“仁政”的政治主張。
“仁”、“義”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,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(fā)點。孟子的政治論,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,其本質是為封建統(tǒng)治階級服務的。
仁,據孟子解釋,就是“人心”。
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
孟子三章原文及譯文如下:
1.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【原文】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(zhàn),戰(zhàn)必勝矣。
【譯文】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天氣時令,比不上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地理形勢,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地理形勢,比不上作戰(zhàn)中的人心所向、內部團結。
方圓三里的內城,方圓七里的外城,包圍起來攻打它,卻不能取勝。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,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天氣時令了,可是不能取勝,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地理形勢啊。
城墻并不是不高,護城河并不是不深,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,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,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,這是因為作戰(zhàn)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、內部團結。
所以說: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,不能靠疆域的邊界,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,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。施行仁政的君主,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仁政的人,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。
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,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;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,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。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,去攻打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,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(zhàn)則已,戰(zhàn)就一定會勝利。
2.《富貴不能淫》
【原文】景春曰:“公孫衍、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?一怒而諸侯懼,安居而天下熄?!?/p>
孟子曰:“是焉得為大丈夫乎?子未學禮乎?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門,戒之曰:‘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無違夫子!’以順為正者,妾婦之道也。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,與民由之;不得志,獨行其道。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之謂大丈夫。
【譯文】景春說:“公孫衍、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、有作為、有氣節(jié)的男子嗎?他們一發(fā)怒,諸侯就害怕,他們安靜下來,天下就戰(zhàn)爭停息,太平無事了?!?/p>
孟子說:“這怎么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?你沒有學過禮嗎?男子行加冠禮時,父親訓導他;女子出嫁時,母親訓導她,送她到門口,告誡她說:‘到了你夫家,一定要恭敬,一定要謹慎,不要違背丈夫!’以順從為常法,是婦女遵循的規(guī)則。
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——仁,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——禮,走著天下最寬廣的道路——義。能實現理想時,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;不能實現理想時,就獨自走自己的道路。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,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,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,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?!?/p>
3.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
【原文】舜發(fā)于畎畝之中,傅說舉于版筑之間,膠鬲舉于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于士,孫叔敖舉于海,百里奚舉于市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過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慮,而后作;征于色,發(fā)于聲,而后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。
【譯文】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,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,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,管夷吾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,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,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。
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,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,使他筋骨勞累,使他經受饑餓之苦,使他身處貧困之中,使他做事不順,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,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,增加他原來沒有的才能。
一個人常常犯錯誤,這樣以后才能改正;在內心里困惑,思慮堵塞,然后才能有所作為;表現在臉色上,流露在言談中,才能被人們了解。
如果一個國家,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,在國外沒有勢力、地位相當的國家形成禍患,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。這樣以后才知道常處憂慮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,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。
孔子孟子董仲舒差異
孔子、孟子和董仲舒是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學家,他們的思想和貢獻在中國文化和哲學史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。以下是他們的一些主要差異:
1.時代背景: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,孟子生活在戰(zhàn)國時期,而董仲舒則生活在漢代。
2.思想體系:孔子的思想體系以“仁”為核心,主張“仁者愛人”,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(yǎng)和社會責任;孟子的思想體系以“性善論”為基礎,主張“人性本善”,強調個人的道德自覺和社會和諧;董仲舒的思想體系則以“天人感應”為核心,主張“天人合一”,強調天道和人道的統(tǒng)一。
3.政治主張:孔子主張“為政以德”,強調統(tǒng)治者應該以道德教化為主要手段來治理國家;孟子主張“仁政”,強調統(tǒng)治者應該以仁愛之心來對待人民;董仲舒則主張“大一統(tǒng)”,強調國家的統(tǒng)一和穩(wěn)定。
4.教育思想:孔子主張“有教無類”,強調教育的普及和平等;孟子主張“性善論”,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(yǎng)和社會責任;董仲舒則主張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強調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。
總的來說,孔子、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和貢獻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,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發(fā)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