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權是哪個朝代的
孫權是三國時期著名人物,是東吳的開國皇帝,孫權政治才能突出,善于斗爭和妥協(xié),在三國戰(zhàn)亂中,將更多的領土納入了江東地區(qū),奠定了東吳政治不斷發(fā)展的基礎。
孫權是哪個朝代的
孫權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之一。他是東吳的開國皇帝,也是孫家三代中的第二代。孫權是孫策的弟弟,繼承了孫策的事業(yè),成為東吳的領袖。他在位期間,實行了一系列政治、軍事、經(jīng)濟等方面的改革和發(fā)展,使東吳成為當時中國南方最強大的政治實體之一。
他還與蜀漢的劉備和魏國的曹操進行了多次戰(zhàn)爭,其中最著名的是赤壁之戰(zhàn)。孫權在三國時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孫權跟曹操是什么關系
孫權跟曹操政治上是敵對關系,私人上還有些親戚關系
曹操和孫權之間甚至有過間接聯(lián)姻關系。比如曹仁的女兒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,曹仁是曹操族內(nèi)兄弟,這層關系看,曹操比孫權高一輩,孫權應該跟著孫匡叫曹操叔叔。
如果再轉(zhuǎn)一下彎,曹操的兒子曾取袁紹的孫女,袁譚的女兒,而孫權的妃子袁夫人是袁術的女兒,袁術和袁紹是兄弟。這層關系看,曹操與孫權同輩,可以稱兄弟。
孫權的軍師有哪幾位
一、魯肅
首先,對于魯肅來說,可以視為孫權麾下最重要的謀士了。放眼整個三國時期,魯肅也完全可以和諸葛亮、龐統(tǒng)、郭嘉、荀彧、司馬懿等頂級謀士相提并論。
建安五年(200年),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,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,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率大軍南下。
孫權部下多主降,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,堅決主戰(zhàn)。結果,孫劉聯(lián)軍大敗曹軍于赤壁,從此,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魯肅去世,終年46歲,孫權親自為魯肅發(fā)喪,諸葛亮亦為其發(fā)哀。
二、張昭
張昭(156年-236年),字子布。徐州彭城(今江蘇徐州)人。三國時期的孫吳重臣。對此,在筆者看來,雖然張昭不能說是孫權的心腹,但是,對于這位老臣,孫權依然十分尊重。赤壁之戰(zhàn)時,張昭持主降論。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,任命張昭為軍師。
孫權被封為吳王后,拜其為綏遠將軍,封由拳侯,此后曾參與撰定朝儀。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,眾人都推舉張昭,孫權以張昭敢于直諫、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,先后用孫邵、顧雍。
黃龍元年(229年),孫權稱帝后,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,改拜輔吳將軍、班亞三司,改封婁侯。一定程度上,急流勇退,無疑是張昭人生智慧的重要體現(xiàn),這促使其獲得了善終的結局。
三、諸葛瑾
諸葛瑾(174年~241年),字子瑜,瑯琊郡陽都縣(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一帶)人。三國時期孫吳重臣,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兄,太傅諸葛恪之父。建安五年(200年),諸葛瑾躲避中原戰(zhàn)亂,進入江東。經(jīng)弘咨等人的推薦,諸葛瑾開始效力于孫吳。
根據(jù)《三國志》等史料的記載,諸葛瑾胸懷寬廣,溫厚誠信,深受孫權信賴。對于諸葛瑾來說,因為和諸葛亮之間的關系,得以努力緩和蜀吳兩國關系。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,呂蒙病逝后,諸葛瑾出任南郡太守。孫權稱帝后,諸葛瑾出任大將軍、左都護,領豫州牧,冊封宛陵侯。
四、孫邵
孫邵(163年-225年),字長緒,青州北海國人(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西)。原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,被孔融稱贊為可任朝廷要職的人才,后隨劉繇到達江東,繼而輔佐孫權。
孫權稱吳王后,孫邵成為吳國首任丞相,數(shù)年后病逝。對此,在筆者看來,雖然孫邵是東吳第一任丞相,但是,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,孫邵的事跡沒有比較詳細的記載。
五、顧雍
顧雍(168年—243年),字元嘆。吳郡吳縣(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)人。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。顧雍少時受學于蔡邕,弱冠即任合肥縣的縣令,歷任婁、曲阿、上虞縣的縣令,所在之處皆有成績。
任會稽郡丞,代行太守事,討平寇賊,安定郡縣。數(shù)年后,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。后遷大理、奉常,又領尚書令,封陽遂鄉(xiāng)侯。黃武四年(225年),改任太常。
同年,顧雍升任丞相、平尚書事,進封醴陵侯。他為相十九年,多有匡弼輔正之詞。赤烏六年(243年),顧雍去世,年七十六。孫權素服臨吊,賜謚“肅”。因此,非常明顯的是,孫權對于顧雍這位謀士是非常器重的。
六、闞澤
闞(kàn)澤(?-243年),字德潤。會稽郡山陰縣(今浙江省紹興市一帶)。三國時期吳國大臣。東漢末年,闞澤被舉為孝廉,出任錢塘縣的縣令,后來又擔任郴縣令。孫權為驃騎將軍時,征召他為西曹掾。
自此開始,闞澤開始輔佐孫權。在孫權的提拔之下,闞澤在東吳官至中書令、太子太傅,封都鄉(xiāng)侯。虞翻稱其為“蓋蜀之揚雄”、“今之仲舒”。赤烏六年(243年),闞澤去世,孫權為之痛惜,數(shù)日不食。闞澤曾撰有《乾象歷注》一書,今已佚。
七、張纮
張纮(153年-212年),字子綱,徐州廣陵(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(qū)人)人。東漢末年吳國謀士,和張昭一起合稱“二張”。當然,在名氣上,張纮和張昭存在比較大的差距。
早在東漢末年,張纮曾被大將軍何進、太尉朱儁、司空荀爽辟為掾?qū)伲圆痪?,為了躲避站南,張纮來到了江東。孫策平定江東前,親自多次登門邀請,張纮出仕為官。
孫權即位時,張纮繼續(xù)輔佐這位主公。對于張纮來說,建議孫權遷都秣陵。到了建安十七年,張纮病逝,時年六十歲,孫權為之流涕。
八、嚴畯
嚴畯(164年~242年),字曼才,彭城(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)人,三國時期孫吳官吏。根據(jù)《三國志》等史料的記載,嚴峻性格忠厚,待人以誠。而這,無疑是他獲得孫權信任和器重的原因之一。
嚴畯精通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三禮》,又好《說文》。避亂江東,與諸葛瑾、步騭是好朋友,被張昭推薦給孫權作騎都尉、從事中郎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橫江將軍魯肅去世,孫權打算讓嚴畯接替其位。
嚴畯很有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對抗在荊州的關羽和北面的曹魏,便堅決不接受此任命。后來擔任尚書令。
在漢末三國時期,尚書令是非常接近丞相的官職,這意味著嚴畯承擔著協(xié)助孫權處理朝政的職責。